网站首页 | 医院概况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科室介绍 | 科教动态 | 护理天地 | 党建及文化 | 就医指南 | 人才招聘 |
医者如斯,大爱如川!1月17日,海南省2014年度“寻找百姓身边好医生”活动十佳好医生颁奖典礼在海南省工商职业学院礼堂举行。10名百姓身边的好医生的感人事迹,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生动内涵。
一、海医附院乳腺胸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副教授高炳玉
他15年的从医路上,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感天动地。见到记者时,他不禁惊讶,嘴里重复问着:“我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医生,怎么来采访我?”
走近海医附院乳腺胸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副教授高炳玉,是因为一名热心读者的推荐。“高炳玉是个好医生!”采访中,一句简单而又崇高的评价,是所有被访患者和医院同事共同给予的。
高炳玉的“好”,源自坚守。坚守医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坚守对患者的尊重,坚守对工作的热爱。
坚守底线
15年未收过1个红包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我要把上午的最后一个病人看完,必须给患者把病情讲清楚。”今天坐门诊的高炳玉,显然是急匆匆地赶来。
1999年大学毕业,高炳玉正式踏上医生职业生涯。从当医生的第一天起,他就认定这是一份纯净而又崇高的职业。工作至今,高炳玉从未改初衷。
“我不管外部环境中的价值观如何变化,当医生的,就是要为病人服务,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在高炳玉的观念里,如果医生把赚钱放在第一位,那注定他不会是合格的医生,“心思用在赚钱上很难把业务钻研到位。”
15年来,高炳玉已经记不清楚多少次拒绝患者送来的红包,但有一个数字他很明确:从未收过1个。他拒绝患者红包的方法也很直白,告诉患者和家属:“你送红包会干预我的治疗手段,我不上手术台!”
这位温和中略带个性的医生说:“手术的成功,是医生的成就,也是医院的品牌。有哪个医生会傻到因为患者没送红包而故意不做好手术和治疗,砸了自己或医院的招牌?”
坚守尊重
给患者诉说的权利
“你放心,我来处理。”认识高炳玉的人都知道,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高炳玉的职业生涯中,从没有过一例关于他诊疗态度的投诉。沟通和倾听是他给予患者治疗以外最多的东西。
“他救了我的命,不是通过医疗技术,而是半小时的倾听。”在海口某银行工作的杨某3个多月前查出患有乳腺增生。但怀疑自己有乳腺癌的可能,杨某跑了多家省内大型医院进行检查,“几乎每个医生看病都是只有3分钟时间,我满心的疑虑得不到解答。”
最后杨某带着厚厚的一摞病例,坐在了高炳玉面前。 “她带那么厚的病例,再加上精神状态很差,流泪诉说,我就知道这个病人的重要问题要先解开心结。”高炳玉回忆,他没有急着让杨英去做检查,而是慢慢让她诉说心里的苦闷,再用专业的知识逐一解答她的疑惑。
“我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医生!”杨某告诉记者,半小时的沟通后,她其实心病好了大半,更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高炳玉亲自送药给她。“后来他还时不时地给我打电话,叮嘱我要记得多散步,询问我的病情。”杨某说,高炳玉让她改变了对医生的冰冷印象。
坚守热爱
为1%的希望尽100%的努力
“工作这么久了,我对工作如初恋,呵呵。”高炳玉笑着告诉记者,15年来自己始终保持着第一天上班时的状态,守时、严谨、温和、谦逊。
“找他根本不需要看他的值班表,每天早中晚除了坐诊,都在病房,他以院为家。”高炳玉的同事这样说道。
对于住院患者,高炳玉每天至少要查房3次。“病情随时会变化,多去病房,患者和家属看到医生踏实些,我自己也能睡得安稳些。”有人问过高炳玉不觉得累吗,而他回答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再累也是心甘情愿。
曾经有一位患者病情复杂,其他医院不愿承担手术风险,在患者出现休克的状态下转院到海医附院。高炳玉二话没说,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立即上了手术台,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高炳玉的运算题中,他会为1%挽救患者生命的希望,而付出100%的努力。
二、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付斌
每次遇到医疗突发事故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采访,记者都能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室里看到急诊科主任付斌忙碌的身影。看他急得面红耳赤,就知道情况不妙;看他行走的频率,就能得知病人病情的轻重。
付斌的脚步总停不下来。5月27日晚12时,记者来到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海口市演丰镇艺丰幼儿园90多个孩子食物中毒事件,在急诊科,终于找到了负责整个事件患儿急救的付斌。
“这个主任脚步太快了,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呀?”新闻界的一名同行有点沉不住气了,跟在付斌屁股后转了2个多小时,都没能逮住机会采访他。
付斌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永远是那双熬得红红的“兔子眼”,嘶哑低沉的声音和匆匆的脚步。
“24小时连轴转,付主任早就在办公室里安家了。”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玉仁对记者说。原来,付斌在书架后摆放了一张1.2米的双层单人床,一个挂着毛巾和衬衣的衣架。这就是付斌在医院安的“小家”。每次遇到重病号的抢救,付斌都要赶到现场,然后就直接住在医院里进行24小时值班。
7月18日,“威马逊”来袭,急诊科里伤员络绎不绝。“启动应急预案,全体人员进入岗位。”付斌发出指令后,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实施救治,7台手术床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付斌随即当机立断,决定把办公桌搬出来当成临时手术台,这样又增加了10张“手术桌”。在四周漆黑一片、电路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付斌用储备的应急灯、手电筒照明,坚持为伤员做完缝合清创手术。
三天两夜,从7月18号到21号,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付斌,始终坚持在一线岗位,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作为科室主任,53岁的付斌总是冲在急诊科第一线,“现在科室医生还很年轻,等把他们带出来,我就可以放心交班了。”他说。
三、海南农垦三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何超明
微白的头发,亲和的笑容,44岁的海南农垦三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何超明常被大家称为“何老超”。作为省内唯一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该院最年轻的大内科主任,他承担了多项科研获省厅级基金课题,不断赢得患者尊重,收获职业辉煌。
视患者为亲人
视患者为亲人,用来形容何超明,一点都不为过。
29岁的刘晶头晕突发脑出血,陷入昏迷,在多家医院治疗未果。6月19日,她被送往海南农垦三亚医院神经内科治疗。在许多医院都断定刘晶是脑出血时,何超明却分析起患者的一叠CT图片来,“当时第一印象应该是脑出血。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片子就会发现,患者应该是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如果按照传统脑出血治疗,等待刘晶的很可能就是死神的降临。大脑静脉窦血栓为罕见的高危疾病,明确诊断后,经过何超明和团队的治疗,刘晶转危为安。
“小便有感觉吗?将两只手慢慢握住……”7月2日,躺在病床上的刘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何超明耐心地将她的一根根手指掰开又握住。
为表感谢,刘晶的家属将2000元红包硬塞给何超明。多次推脱未果,他佯装接下后,随后又将红包打入了刘晶的住院费中。
47岁的倪先生正值壮年,却患上了急性脑栓塞。为了尽可能不让患者留下后遗症,在静脉、动脉溶栓治疗都无果的情况下,何超明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动脉支架取栓新技术。经过治疗,倪先生顺利走着出院。在他和家属看来,实属奇迹。而该患者的成功救治,也填补了我省琼南地区急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技术空白。
陆续完成我省首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首例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近年来,在神经内科治疗领域,为了让患者利益最大化,何超明及其团队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担当“首个吃螃蟹的人”。
“和他共事,痛并快乐着”
“阿公,阿婆最近还好吧?记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脂……”海南农垦三亚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蒋月丽致电患者陈女士的丈夫,对其进行出院后的专业随访。按照要求,患者出院后,该院会有专门的团队负责患者的随访。
“各种治疗技术的突破,只能在院中这个环节给予患者救治,而院前和院后的预防、随访等环节同样重要。”何超明说。为提高人们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减少发病率,何超明和他的团队在科室内设立脑卒中宣教室,每年举办脑血管病健康讲座,开展脑血管病筛查。得益于何超明及其团队高效的工作,国家卫计委授予海南农垦三亚医院“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荣誉称号。今年5月,何超明获得了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奖。
“何主任视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深夜在床边守着病人2个小时的事情太多了。和他共事,痛并快乐着。”蒋月丽笑着说。
四、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副主任雷智贤
“孩子怎么样了?”6月17日中午,省妇幼保健院6楼儿科重症监护室内,儿内科副主任雷智贤边询问值班医生,边检查起2岁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小林林的病情。
时值手足口病高发期,原本上夜班的雷智贤在家里根本坐不住,中午刚过就早早赶到医院,套上白大褂便直奔重症监护室,去看看那几个让他牵肠挂肚的重症患儿。
做儿科医生整整20年,雷智贤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个日夜是守护在患儿身边度过,也记不清自己到底抢救过来多少个鲜活的小生命。但他记得每个孩子出院时,小脸儿上患病时的痛苦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天真无邪的清澈笑容。
为了抢救患儿拉伤自己
记者眼前的雷智贤,平稳沉静,说起话来语速适中、不温不火。而这位看起来慢调的医生,却从事着最紧迫的儿科急危重症抢救工作。
1994年,大学毕业的雷智贤进入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室,由于孩子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和治疗,病情变化迅速,这给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生的观察能力很重要,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孩子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治疗和检查的过程中,则需要医生拥有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技术。”
作为一名医生,雷智贤清楚,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才能赢得患者信任。得益于医院的发展,雷智贤得以先后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等进修。在进修期间,雷智贤是位绝对的好学生,每天从早上6点到夜里一两点,他都会守护在病房,求知若渴。有人说雷智贤,对自己的工作达到了“痴”的状态。
曾经,一位心脏病患儿得了严重肺炎。由于家长没有同意上呼吸机,孩子病情直转急下,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由于病床较高,并不适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会对医生的体力造成极大的消耗。雷智贤二话没说,立即亲自上阵展开心肺复苏,将孩子从死亡边缘暂时拉了回来。但抢救使得雷智贤手臂肌腱拉伤,直到抢救过后,他才感觉到疼痛,受伤的胳膊整整痛了3个月才恢复。
“患”上手机幻听症
2011年,我省手足口病疫情爆发。当时的省妇幼保健院病房条件较差,设备不足,技术力量不够强大,但为了全省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生命安全,该院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地接下全省手足口病重症救治定点医院的重任。雷智贤带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几十个日夜坚守在病房。
“抢救室很简陋,我们只能做成简易的ICU,最多的时候26张病床全部住满手足口病重症患儿,5个患儿同时上呼吸机。”雷智贤记得那时候的病房显得很拥挤、人员紧缺、技术储备薄弱。“我们可以说是从空白做起。”几乎所有患儿都需要雷智贤一一关照。
“手足口病重症病情发展是非常快的,有的从发病到死亡只有两三天的时间,这让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容不得半点大意。”雷智贤回忆,那段时间,他几乎是“连轴转”。门诊工作结束后,就赶去病房查房,评估患儿病情。尽管家与医院近在咫尺,但那时的雷智贤常常以医院为家,守候在离患儿最近的地方。
“那时候,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会有各种情况发生,有几次半夜接到电话,直奔市县,去支援会诊和抢救手足口病患儿。”雷智贤笑着说,那段时间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有了“手机幻听症”。“总觉得手机响了,但拿起手机却发现,根本没有电话。或者有一段时间没有接到电话,就忍不住每隔几分钟检查一下手机是不是没电了还是铃声出了问题。”雷智贤说,随叫随到和吃不上饭成了当时工作的常态。
将责任二字视为生命
作为急危重症患儿救治中心负责人,雷智贤承担着比平常医护人员更大的压力。但每每想起那些从死亡边缘被拉回来的患儿,他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重症肺炎的文昌患儿紫嫣、辗转多家医院的极度危重真菌肺炎的儋州患儿仪升、儋州籍极重症肺炎患儿二香,还有极度危重的手足口病患儿正鑫、浩易、岱健、书斌、和炫、星润……一串串让雷智贤难以忘记的名字背后,是医生们用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崇高的大爱之心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鲜活生命。
从业20年,儿科医生雷智贤有荣耀,也有过委屈。然而,责任二字始终贯穿他工作的每一天。“医生有责任去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生命,在抢救生命面前,个人的荣辱、辛苦全都显得微不足道。孩子们出院时的笑脸,是我最大的成就。”雷智贤说道。
据了解,雷智贤还承担手足口病全省督导工作,他赴全省各市县基层医院督导工作,尽自己所能参与指导抢救危重手足口病患儿,为提高全省手足口病救治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解放军第425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周广怡
“睡眠怎么样?感觉乏力吗?”近日,解放军第425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周广怡在科室详细向前来问诊的患者询问病情。在这个我省唯一一家神经内科系统独立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科室,被誉为“难度王”的周广怡和同事们,长年并肩与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脑梗死(俗称“中风”)作战。
36岁的周广怡,拥有12年从医经验,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建立了我省首个基于网络云注册的卒中登记数据库。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目前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存在缺陷,我致力于脑血管介入治疗方面的实践与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短板。”周广怡说。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与治疗,是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统称。这个月,周广怡带领介入团队成功实施了我省首例椎动脉颅内段及肾动脉复杂狭窄病变联合支架植入术,挽救了年近7旬的黄女士的生命。
黄女士是一名脑梗塞患者,右肾动脉完全闭塞,右肾已出现明显萎缩。周广怡决定给黄女士实施椎动脉颅内段及肾动脉联合支架植入术。
“手术时,旁边的同事都不禁为我捏了一把汗。”手术中,周广怡小心将导丝如同精确制导一般,通过左椎动脉每个弯曲部位,最终放置成功。
“妈妈现在血压正常,人也精神多了。”黄女士的女儿说。
“病人一句感谢,就像一剂兴奋剂,促使我在挑战医学高难度的路上越走越远。”周广怡表示,自己对未来有着明确的工作规划:继续对我省“中风”患者进行系统归类;发现更多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探索海南脑血管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六、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罗海生
“打针吃药都不管用,扎几针就全好了。”8月12日上午,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过道里,70多岁的陈玉娟伸出胳膊抬起来,又用力握了握拳,向该院中医科主任罗海生展示自己的恢复情况。
因为摔伤造成手臂不能做弯曲、抬升的动作,陈玉娟还同时伴有跟痛症,厉害的时候路也不能走。经过两个月的中医治疗,花了2000多元,她的身体基本恢复了正常,这让陈玉娟非常开心。
别看罗海生年纪不大,但对中医技能的钻研让他成为了白沙人民医院的“招牌”。不少患者慕名从广东、重庆专程到白沙找他治病。
1995年,18岁的罗海生告别白沙,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又告别了城市的繁华,带着一身本领重回白沙山区。
初到白沙人民医院,他被分配到内科担任一名住院医师。学西医的医生一年后就可以独立值班,但罗海生跟班了两年。但是,空怀一身中医本领却无处施展,让他颇有些怀才不遇。
2002年,医院派罗海生到广州中医药大学附院进修了半年针灸推拿技术。2003年,停办多年的白沙人民医院中医科再次恢复,罗海生成了中医科里唯一的医生。
当时,刚恢复的中医科里,各种仪器残缺不全,治疗床只有3张,启动资金仅2000元。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虽然条件艰苦,热爱中医的罗海生仍然用心开展工作。每每看见患者经治疗重新获得健康,罗海生由衷地替他们高兴。若遇见自己治不好的患者,他会遍寻资料,竭力寻找答案。
2004年底,罗海生到北京进修针刀技术2个月。为了替医院节省开支,他住在木樨地的一家地下室里。进修归来,他拿母亲第一个“开刀”,一举治愈了困扰母亲20多年的颈椎病。
如今,作为治疗顽固性疼痛重要手段的针刀技术,已经成了该院中医科的“拿手戏”。每天该院都有几台甚至10多台针刀手术,痛症的治愈率达80%以上。
在罗海生的努力下,中医科的医护队伍发展到现在的17人,固定资产由原来的1000元发展到现在的60余万元。2012年,在白沙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中医科占了整整一层,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
“罗医生拥有一颗医者仁心。”同事们说,遇到年老反应迟钝的患者,罗海生耐心细致诊治并解释病情;遇到儿童哭闹不肯配合的,会扮鬼脸逗哄孩子;遇到经济困难的,会主动给他们减免费用。遇到路远的门诊患者,他还会安排患者提前诊治,以便他们能在天黑前赶回家。
“选择了,就不放弃。”面对外面世界的种种诱惑,罗海生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会一直扎根山区,为更多百姓服务。”
七、万宁乡村医生崔育川
从万宁市东澳镇沿着白色的石板路朝裕后村方向行走一阵,就能看到路边一个小小的院落。绿色的紫檀和菠萝蜜树叶掩映着的,是一处白色的房子。每天早晨村民们骑车上镇买菜经过这里时,总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伏案而坐。
这个身影就是崔育川,裕后村卫生室的唯一一名医生。“这里既是我的工作场所,也是我的家。”他说。
记者看到,房屋的左边一间是十余平方米的卫生室,摆着常用药品和供村民们打点滴坐的木椅;右边一间则是崔育川的住所。
“家”虽小,“管”得却很大。名义上是裕后村的卫生室,但由于邻近的东鲁村和衙后村要么没有卫生室,要么处于闲置状态,因此这3个村的医疗诊治工作全由这一“家”负责。3个村2900号人的日常小病、突发疾病的诊治重担,全都落到了崔育川一人身上。
7月22日凌晨1时多,正在被窝里熟睡的崔育川突然听到紧急的敲门声。又有人来看病了——他习惯性一骨碌爬起。果然,52岁的吴挺育老汉摁着肚子来找他了。老人家的慢性肠炎突然发作,实在忍受不住疼痛。快速地诊断后,他给老人开了消炎药。
半夜敲门对于崔育川来说算是家常便饭,他从未有过半点埋怨。有时,还需要他半夜赶到病人家里。“有些人是因为病情严重来不了卫生室,有的老人则是因为迷信,怕黑不敢走夜路,只好换成我去他们家。”他笑道。
而白天的“上门服务”就更多了。崔育川先后买了2辆电动摩托车,手里常备一个医药箱随时待命。
“他是24小时待命。我们3个村每家每户都记着他的手机号。他是这三个村里最知名的人,是我们身边真正的好医生!”坐在卫生室里,村民崔飞云说。和许多找过崔育川看病的人一样,他喜欢路过时到这里坐一坐。
如今,平均每天都会有10—20名病人前来就诊。崔育川的案子上摆着一本记录本,记录着村民的就诊情况。“村民感冒了,到镇上看要五六十元,到这儿看只要二三十元。能让他们少花点钱把病治好,我挺开心。”他说。但是,如果病人两次诊治后还未好转,他会催促村民去更高水平的大医院,“不能耽误了。”
1993年大专毕业后,崔育川已当了21年医生。有一段时间他曾经在三亚工作,但最终还是选择回老家,“给乡亲们服务,让我觉得舒坦。”
八、海南省中医院外科主任林龙
他,一年时间跑遍我省17个市县,帮扶基层医院,所到之处积极为当地老百姓义诊;
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将一个仅有17张病床,医疗技术力量薄弱的冷门科室发展到如今已拥有65张病床,患者涌如潮水的热门科室。
他,是海南省中医院外科主任林龙。近日,记者在省中医院外科病房里,见到了这位质朴坦诚,温和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子坚毅的男人。8岁丧父的林龙从小就是一个苦孩子,正因从小亲眼见到父亲饱受疾病折磨,他从小便立志当一名外科医生。1991年大学毕业后,林龙以优异成绩进入海南省人民医院工作。直到去年,林龙一直在省人民医院担任外科临床和教研工作。
2013年,为了提升海南省中医院的综合医疗实力,林龙从省人民医院这一综合性平台调入到外科发展力量薄弱的海南省中医院。
这一年,林龙铆足了劲,立誓要让省中医院的外科科室改头换面。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院内率先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省中医院很多新技术方面的空白,年收治患者达到1500多例,改写了省中医院外科收治病例最高的历史。
“这是一个干起活来不要命的主任!”年轻医生许家铭对记者说,一到节假日,主任带的学生们都回家休息了,他自己却还奔波在一线。去年,林龙利用自己的假期跑遍了我省17个市县中医院,给那里的医生讲课培训,并为老百姓义诊。
“林主任倔起来,十匹马也拉不回!”这是省中医院外科护士长符小婧对林主任的评价。7月18日“威马逊”台风到来晚上,林主任一直坚守在救治一线,指挥所有科室人员应急救治,一天时间就做了200余台急救门诊手术。
7月19日中午,值了两天班,已经身心俱疲的林龙本来轮班休息,但此时他又接到一个危重病号,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从高处坠落,致腹腔内巨大肿瘤撕裂,腹腔内大量出血,生命垂危。林龙立即又进入手术室,投入到6个多小时的手术中,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除了对待病人认真负责,对待生命充满敬畏,林龙更是追求业务上精益求精。林龙表示,自己从医23年,从小便与医疗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为患者把病治好,减轻患者的痛苦,自己再忙再苦点算不了什么。
九、昌江:妙手仁心韩建涛
昌江黎族自治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韩建涛每天都很忙,他平均每天门诊量超过70人次。经常上班半小时挂号即满,慕名而来的病人除了昌江本地人外,还有来自附近的东方、白沙、儋州等地,为了不耽误病人看病,多年来,他几乎日日超时,月月超勤。
医道通天道,关系生死。24年的从医生涯里,韩建涛博采众长,精研医术,练就一双妙手,而且时刻体贴病人,心里装满病人的情怀铸就一颗仁心。
博采众长铸新知
今年48岁的韩建涛是文昌人,小时候舅舅开诊所。耳濡目染的韩建涛从小对做一名能治百病的医生充满好奇。
在家人的鼓励下,韩建涛大学里选择了学医。虽然学的是西医,但小时候的那颗好奇心促使他博采众长,不拘一格,他学涉西医、中医、医疗气功、偏方、针灸、穴位注射、封闭、按摩、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等医学领域。
多年的刻苦钻研,让韩建涛练就了一双医术妙手。他擅长以中医的整体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分辨病人的体质属性、培元固本,结合西医的精确定位诊断,用药见效快的特点,综合治疗多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杂症的治疗也有独到的心得。
几年前,有位仅出生9个月的婴孩持续发热一个月,经在省城大医院住院治疗未见退热,医药费花了近万元,韩建涛医师按小儿体虚发热调治2周,热退而安,如今该孩子已上幼儿园。至今,孩子的家长见一次韩建涛念一次他的好。
行医需备“三斧头”
“人体是最精密的仪器。”在韩建涛看来,任何一个仪器都有它的运作规律,所以他认为,治疗疾病之难在识病证、病因,妙在辩证综合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深挖病根。
韩建涛认为,医生对每种病症都应备有“三斧头”,即三种治疗方案,中药不行用西药,西药不行中西结合治疗,这样临床工作就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医生少说了一句话,导致病人病根经久不断。”韩建涛说,许多病人往往是不注重生活细节导致病情反复。因此,除了嘱咐病人按时服药,韩建涛尤其注重强调病人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
心里装满病人
“人心都是肉长的。”韩建涛时常提醒自己,病人到医院找医生是想解除自己身心病痛带来的痛苦,大多心情不好,若是遇上医生态度冷漠、爱理不理时,必定是雪上加霜。
平时找韩建涛诊病的人很多,长期以来他对待病人像对待亲人一样,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考虑到病人能不能接受。在接诊的办公室门口,韩建涛把自己的手机号码贴了出来。他说,为病人服务要热情更要真情。凡是病人因病找他,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小孩生病当然来找韩医生啊。”今年40岁的海矿职工徐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小儿子从出生到现在1岁多每次生病必定来找韩建涛。“治疗效果挺好的,而且把我们需要注意的事情交代得特别仔细。”
在同事陈起将的记忆里,韩建涛几乎每天都是超时下班。身为门诊部主任的韩建涛,除了有不少行政工作外,门诊工作量十分繁重,年超过1.5万人次,有时日最高门诊量达百人次,平均日门诊量超70人次。
十、三亚市人民医院医生王锡雄
近日,三亚市人民医院医生王锡雄“边挨打边救人”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各界称颂。8月19日,为了给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腾出床位,头昏症状依旧明显的王锡雄,主动将床位让出来,自己就在走道的加床上休息。
“他就是个热心肠,对每个人都很友善。”三亚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长吴海葵说,这个善良的30岁小伙子,替别人着想已成常态。
这并不是王锡雄行医过程中第一次挨打了。去年,精神病患者符某因意外导致腹部严重受伤,急需手术治疗。然而,在陈医生等人即将为他进行术前麻醉时,符某精神病突发,将输液管拔出,猛地用针头刺扎护士,还徒手掰断了手术室里水龙头的管子,不住挥打医护人员。
王锡雄听到手术室的尖叫后,快步上前阻止。他成功吸引符某注意力,让同事从容逃脱后,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符某挥着水管向王锡雄的头部击去,王锡雄伸手阻拦,被打伤的左臂鲜血淋漓。
近1年时间过去了,王锡雄的左手肘部仍有明显的伤痕,桡神经挫伤留给他的,是至今左手常常感觉手麻。“这对一名经常要动手术的外科医生来说很不利,但我从不后悔。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依然不会退缩,但会更好地保护自己。”王锡雄表示。
王锡雄,这位同事眼中的“雄哥”,医院的十佳医生。8月18日被袭击受伤的突发情况,原本不该发生在他的身上。“同事有事,我临时帮他顶班。”连续上了13个小时急诊科值班后,在即将下班的前一小时,意外突然发生。
王锡雄从医5年了。“4岁因患上疟疾,就觉得医生是个特别崇高的职业。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当医生。”在东方广坝农场出生的王锡雄,高考填报的志愿全是医学。为了更好地提升医技,去年,他又在百忙的工作之余读完了研究生课程。
“当医生24小时不回家已是常态。接诊一些急危重病人后,我要看着他们病情稳定才能下班,常常会忙到次日傍晚。”王锡雄说。
2年前,为救治一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王锡雄和同事们通宵进行治疗。患者暂时止住出血,放下心来的王锡雄次日晚上7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可还未坐定,又传来了患者再次大出血的消息。王锡雄又迅速赶到医院,投入紧急救治中。当患者完全脱险时,王锡雄3天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不足3小时。
“我们三天一个倒班,通宵加班很常见。”因为工作的繁忙,初为人父的王锡雄很少有时间陪伴2个月大的女儿。而让他更为内疚的,却是家人知道自己再次受伤后的焦虑。
“怕家人担心,都没敢说,只是说医院要加班。”8月19日,媒体报道了王锡雄的事迹后,家人才知道其受伤的事情。妻子埋怨和担心交织在一起的热泪盈眶,让王锡雄心疼不已。
“虽有坎坷,但我不忘初心,医者仁心的理念我始终坚信。”王锡雄的脸上,自信的微笑依旧。